为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落实中央关于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任务,切实发挥科技在新疆加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支撑作用,确定今后十年科技兴新的任务,特制定本纲要。
一、形势与要求
(一)现有工作基础
自1991年7月以来,我区积极组织实施科技兴新的战略方针,逐渐形成了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好局面。各族干部群众的科技兴新意识明显增强,各级“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正在变为常态,科技进步的环境不断优化;科技资金投入逐步加大,科技基础条件得到改善,科技队伍加快发展,科技成果大量涌现;科技培训与普及活动空前活跃,全民素质和各族劳动者技能日益提高;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日趋紧密,科技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持续提升,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正成为新疆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科技兴行业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科技兴农以促进农牧民增收为目标,围绕农业结构调整主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推进棉花、粮食、特色林果、畜产品“四大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取得了明显的效益。科技兴工改造提升了传统产业,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提高了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成长起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兴贸推动了我区外贸结构的优化,培育了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出口产业和外向型企业,初步建立起了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外贸物流服务体系。以科技为先导的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持续取得进展,为国家能源矿产基地建设提供了资源保障,为荒漠化治理和水资源综合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在资源开发可持续和生态环境可持续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科技强警为平安新疆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科技兴地县工作扎实推进,成为科技兴新的亮点。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在县市全面施行、在地州展开试点,科技进步考核与“创先”活动深入开展,为科技兴地县注入新的动力。富民强县、兴边富民等科技行动为县域经济发展拓展出新途径、新产业。科技副职的选派、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推行、农民技术员队伍的壮大,强化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推动大量先进适用技术进村入户。用高新技术武装龙头企业,带动了特色农产品加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进步推动了新型工业和现代农业发展,加快了新型城镇化建设。
(二)新形势新要求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确立了“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强调了科学技术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将“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列为“五个坚持”之一,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兴新是我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新疆的具体实践。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科技兴新的强化实施,是新时期新疆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目标的必然选择。
新疆在党和国家的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新疆的发展和稳定,关系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中央高度重视新时期的新疆工作,对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实现2020年新疆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作出了战略部署,建立了经济援疆、干部援疆、人才援疆、教育援疆、科技援疆相结合的全方位对口援疆工作新机制。这为新疆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同时对新疆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确定了“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加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打造中国西部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稳定的美好新疆”的战略选择。这是对科教兴新战略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今后10年,将是新疆全面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和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区必须全面强化实施科技兴新,加速推动创新型新疆建设,通过科技的支撑和引领,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提高发展水平,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当前,科技兴新的环境和条件都处于历史最好时期。新形势、新机遇赋予了科技兴新工作新的艰巨任务和历史使命。科技兴新工作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核心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建设创新型新疆为目标,更加突出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更加突出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更加突出改善民生、科技惠民,更加突出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和各族干部群众的科技素质,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做大做强现有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我区由资源大区、农业大区向经济强区、工业强区的转变,让科技为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紧紧围绕推进新疆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新战略和人才强新战略,加快创新型新疆建设,着力提高新疆科技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供强大支撑,加速我区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推动经济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
基本要求是:
——把推进新疆跨越发展作为科技兴新的根本任务。着力推进科技兴工、科技兴农、科技兴贸、科技惠民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实施科技兴新骨干工程,集成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优势资源转化和优势特色产业成长,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产业集群,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和培育新业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兴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加强民生科技研发与应用,推进科技惠民富民,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提升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技术水平,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
——把推动体制机制改革作为科技兴新的强大动力。强化“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努力创新工作机制和形成更有力的工作体系,以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为主攻方向,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壮大创新人才队伍,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纵深配置实用技术研发、高新技术研发和基础研究,培育壮大高新技术服务业,营造激励创新创业的环境。
——把开展全国援疆作为科技兴新的重要着力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在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对新疆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举国援疆已成为推进新疆跨越发展的强大力量。要把中央关怀、全国支援同新疆各族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结合起来,依托人才、技术、管理、资金等援疆机制,促进创新资源向新疆聚集,与新疆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对接,实现发展模式超越、发展路径转换和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发展。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科技兴新强化实施取得重大进展,新疆科技进步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创新型新疆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科技兴行业、科技兴地县成绩显著,科技进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为增进民生福祉和保障社会安全做出重要贡献。
——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大幅提升,重点行业技术与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新产品产值率2015年达到5%以上、2020年超过10%。科技对粮食、棉花、林果、畜牧等“四大基地”建设与粮油、棉花、林果、畜产品、设施农业、区域特色农产品等“六大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2015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4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到2020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
——高新技术发展和产业化取得显著成绩,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培育出一批有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5年,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达到5%,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到2020年,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达到8%,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5%。
——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技术和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国家能源与紧缺矿产资源基地和陆上大通道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水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荒漠化防治取得显著成绩,绿洲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基本实现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科技惠及民生能力大幅提升。人口健康、食品安全、防灾减灾、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科技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社会公共安全和应对突发事件的技术支撑体系得到加强。
——科技资金投入大幅增长,投资结构得到优化,科技产出、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绩效大幅提升。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与生产总值的比例2015年达到1.8%,到2020年超过2%。各级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2015年达到1.8%,到2020年提高到2.5%以上,按照《科学技术进步法》的要求,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2015年达到0.8%,到2020年提高到1.5%。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基本建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其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结构和布局趋于合理,创新团队建设得到加强,科技人才成长和创新创业环境得到优化。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初步建成开放、共享、高效运行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各类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基地的数量、规模和创新能力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信息化推进取得较大进展。宽带基本覆盖行政村、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网络基本覆盖乡镇;电子政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社区服务信息化稳步推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取得新成效,企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三、重点任务
坚持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的方向,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产品竞争力,促进贸易结构调整优化,增进民生福祉,夯实资源开发可持续和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发展基础。
(一)科技兴工
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以引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为抓手,促进优势资源转换,积极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特色产业基地的发展,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高新技术领域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产品集成创新,培育和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
1.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优化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重点围绕国家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和储备基地、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大型风电光伏发电低碳能源基地和国家能源陆上大通道的建设,加快工业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具有特色和优势的支柱产业,提高资源开发的规模和档次;以技术与装备现代化为方向,以产品和工艺创新为重点,以提高效益及节能减排降耗为目标,通过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大力提升工业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
以国内大企业大集团的引进带动技术、人才、资金、管理的引进,以工业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加快重点资源开发与优势产业成长,加快提升我区支柱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要大力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关键技术与装备,加强新工艺与下游产品开发,促进石油石化产业集群发展;积极采用前沿技术,大力发展煤电、煤化工产业;加强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开发的技术与工艺创新,尽快形成一批矿产资源开采、冶炼、加工的产业集群。
采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提升纺织、食品、机电、建材、冶金等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企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继续大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开发、应用和推广高效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循环再利用技术,扩大实施“清洁能源示范工程”。
2.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和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规划建设天山北坡高新技术产业带。以自治区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信息、节能环保、清洁能源汽车等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开展技术研发,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局部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组织实施高新技术应用示范,建立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形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大企业和一批创新活力强的中小企业,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成为全区经济的支柱产业,生物、信息、节能环保、清洁燃料汽车成为全区经济的先导产业。
3.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技术政策、经济政策的导向作用,强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各项政策,加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培育和发展创新型企业,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鼓励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强化产品与工艺开发,加强技术开发机构和产业化基地建设,提高企业发展质量与内涵,形成可持续的企业创新能力,使之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和成长源泉。吸引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发展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吸收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重大技术、装备、知识产权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4.加快产业园区建设
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根据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进一步优化园区布局,形成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软硬件环境,促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加快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使各园区真正成为高新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基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的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家成长的基地。重点支持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昌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奎屯-独山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园区的发展,加快新疆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建成天山北坡高新技术产业带。推动自治区级高新技术园区和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引导内地国家级园区支持新疆各类工业园区建设。结合喀什、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的建设,重点培育和扶持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办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提高孵化和服务高新技术企业的水平。
(二)科技兴农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加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大力促进农业科技化,实现农牧业现代化。重点围绕“四大基地”的建设和“六大产业”发展,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等产业化基地建设,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1.加快农牧业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
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的现代农牧业和特色优势农牧产品为目标,以农、畜、林果良种培育繁育为重点,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全面升级常规农业技术,加快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努力在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作物丰产技术开发,畜禽品种改良和特色林果品种质量提升,以肉、奶、果蔬产品为主的加工、保鲜、包装、贮运技术开发,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技术的集成应用,农业低成本高效节水技术开发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水平,加快先进农业技术集成、配套和应用。
2.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加强粮、棉、果、畜等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重点,集成应用各种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产品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经营产业化、生产者知识化进程,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比较效益和质量安全水平,显著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培育和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强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建设,用高新技术装备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增强加工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加强农村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向多元化、专业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建立具有转化成果、推广技术、传播信息、培训技能、普及科学知识等功能的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和科技信息系统。以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为纽带,建设服务于产业高水平发展的农业技术队伍,加强科技特派员工作,抓好农牧民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有效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能力。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强科普基地建设,改善基层科普设施和条件。
4.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各类资源有效聚集,支持在农产品主产区建立较为完备的加工体系,推进科技富民强县固边。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以特色农产品加工和优势资源型工业为重点,支持发展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发展与大中城市、大型企业相配套的产业集群,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作,打造一批经济强县。
(三)科技兴贸
坚持构建大经贸格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面向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完善以贸易为龙头、以产业为基础、以科技为动力的科技兴贸机制,带动外向型经济发展,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把新疆建成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出口加工基地和西部国际商贸中心。
1.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外贸质量水平
优化进出口结构,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加强面向出口的技术创新,形成具有地区优势和特色的出口产业群,促进我区出口结构由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商品为主、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商品为主的转变。从品种改良、科学种养、采收加工等环节入手,提高我区出口的特色农产品的质量。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出口产业,提高传统出口制成品的加工深度和附加值,培植出口商品的特色与优势。积极培育外向型高新技术企业,开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竞争力强、出口规模大的优势产品,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力发展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完善高效、快速、通畅的物流服务体系,推进贸易信息化,加快电子商务的推广应用。推动加工贸易加快发展,承接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发展面向周边国家市场的出口加工、组装制造产业,夯实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扩大对外开放,发展要素市场,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扩大对外技术贸易,积极引进技术,鼓励技术出口。加强应对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建立预警机制,制定特色产品技术标准,设置技术性规范,促进外贸的健康发展。
2.加强科技兴贸的基地和平台建设
依托国家和自治区级园区,引导内外资投向资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积极扶持和建设一批科技兴贸创新基地,促进科技产业国际化。重点推动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昌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奎屯-独山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喀什特殊经济开发区、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自治区纺织工业两城七园一中心的特色产业集聚,培育壮大外向型龙头企业,发展外向型产业。根据产业集聚和国际化程度,培育农产品、建材、轻工、纺织、机电、石油化工下游产品等产业出口基地。
利用上海合作组织、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政府间经贸合作混委会机制等区域或双边合作机制,依托“中国—亚欧博览会”、“中科院—新疆科技合作洽谈会”、“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亚市场战略联盟” 、深圳“高交会”、北京“科博会”以及中俄哈蒙阿尔泰区域合作等平台,加强对周边国家的贸易、投资和科技合作。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项目支持,建立科技兴贸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展质量认证和产品认证,完善出口商品质量保证体系。
(四)科技惠民
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人口与健康领域的科技工作,开展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提高社会事业和公共安全的技术水平,加强基层科技服务能力建设,推进科技富民固边,使科技进步惠及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提高公共事业与公共服务的技术水平
加强人口健康、减灾防灾、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研究开发与集成示范。加强区域性重大疾病和地方病防治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示范,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大民族医药的开发研究;面向农村、社区基层推广适用诊疗技术和产品。提高食品、药品和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水平。积极推广农村生活民用技术,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提高极端气候、重大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技术水平。以科研为先导,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武装学校,带动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实现科技兴教。加强重大突发事件和公共安全应对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建立公共安全技术体系,推进科技强警。
2.加强县市基层科技服务平台建设
在国家支持下建立新疆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建成覆盖全区的网络化运行体系。在对口援疆省市支持下,建立基本覆盖全疆、功能完善的县市“科技综合服务中心”,提高科技服务基层的能力。加强各级各类科普基地建设,改善基层科普设施和条件。
3.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
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和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在优势特色产业培育、人居环境整治与农村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农村清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保健、农村社区管理信息化等领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开发、集成示范和推广应用,促进农民增收、民居改善、人居环境优化,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五)科技支撑资源开发可持续与生态环境可持续
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高新技术为手段,以生态立区、环保优先为前提,加快石油天然气、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的勘查开发步伐,拓展资源开发产业链。积极推进以荒漠化防治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构筑稳定的绿洲生态系统,为干旱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提供技术手段,为荒漠生态农业、牧业、林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的科技示范工程,加强污染防治,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1.强化科技支撑资源开发可持续
加强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技术创新,加快“三大盆地”油气田资源勘探,寻找大型优质油气田;采用先进技术与装备加快煤炭资源勘探,促进煤炭、煤层气开发和提高资源储备水平,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技术,支持国家能源基地和陆上大通道建设。引进推广先进勘查技术,重点加快现代工业化急需的大宗矿产(铁铜镍铅锌金铀钨等)重要资源勘查的科技水平。持续实施新疆地质矿产科技攻关,发展高效勘查开发技术及地质环境治理和灾害防治技术,加大矿产资源的地质勘查力度,按照科研-勘探-开发-保护一体化的原则,在重点靶区、勘查基地、开发基地三个层次上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2.强化科技支撑生态环境可持续
加强干旱区生态环境研究与生态恢复技术创新,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水资源,促进流域治理和防沙治沙,努力保护和建设好绿洲生态,保护和恢复山地与荒漠植被、林草植被、草地生态恢复重建,创造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山地-绿洲-荒漠生态旅游业和其他生态产业。加强对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的防治,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着力解决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大力发展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和污水资源化技术,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推广节能减排降耗技术、再生能源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大力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推进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推进尾矿及工业“三废”综合利用、重点行业废弃物再利用和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发展环保产业,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
四、推进机制
制度创新为科学发展提供动力源泉,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强化实施科技兴新对制度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大胆借鉴、吸收先进管理制度,加大制度创新力度。系统设计,形成更有力的推进机制和工作体系。
(一)科技兴地县
地、县是统筹城乡发展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环节,是科技兴新强化实施的重要依靠和重点对象。科技兴地县是科技兴新的重要基础和基本条件,是新形势下我区加强基层科技工作,把科教兴国战略和科技兴新战略落实到基层,支撑引领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促进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科技兴地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县域经济,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造血”能力,提升自我发展水平,实现科学发展。
1.完善地县科技进步工作机制
以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为抓手,进一步强化地县科技进步推进机制和保障体系,向制度创新要动力、要资源、要空间,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开展全国统一的以衡量县市科技进步综合发展情况的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加强县市党委、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优化科技进步的政策环境,提升科技发展水平,改善科技工作的自身能力建设,提高科技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效。积极推动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县市建设,选择科技进步水平高、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县市,通过加强指导和支持,探索和总结加速县市科技进步的途径和经验,对同类地区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认真做好科技兴新先进县市区的考核工作,推进乡镇和街道的科技“创先”工作,夯实科技兴县市工作基础。
持续深入开展以考核党政领导班子及责任人推动科技进步工作为主要内容的地、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进一步提高地、县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地县的科技进步营造更好的环境。深化县市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按照中组部新颁行的县市区党政领导政绩考核标准,根据县市区经济发展水平,修订和完善责任制指标体系,进行分类指导和划区分级考核。在进行地州市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试点的基础上,实施地州市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做好科技副职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副职在科技兴地县、科技兴乡镇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2.推动县市实现创新发展
大力实施“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示范工程”、“科技富民强县工程”,以项目为载体,创新县市科技进步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建立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长效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培育和壮大县市特色支柱产业,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工程”和“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推动更多的科技要素进入农村,为农民增收开拓新门路、新产业。
选择部分具备条件的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通过在体制机制和创新政策方面先行先试,推动其率先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推进自主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示范和引导更多城市走上创新发展的道路。
(二)科技兴行业
科技兴行业是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行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和重点步骤。深入推动科技兴行业工作,继续紧紧抓住科技兴农、科技兴工、科技兴贸、科技惠民、科技支撑资源开发可持续与生态环境可持续这“五大重点”,通过科技的支撑和引领,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导、以传统优势产业为依托、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行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1.强化行业科技进步推进机制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考核和“创先”活动,开展行业厅局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的试点及推行工作,完善科技进步与创新的绩效考核体系,提高行业党政领导班子和“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意识。做好自治区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先进厅局、科技强警先进县(市、区)、先进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企业)、优秀创新型企业的考核、表彰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兴行业先进单位的示范带动作用。
加大科技兴行业强化实施力度,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推动科技兴行业的财税和金融政策、产业政策;在科技兴行业的组织部署、政策支持、经费投入、项目引导、环境优化、协调服务等方面加大统筹协作工作力度。
2.大力推动行业的科技进步
加强行业关键技术的开发,推动成熟技术的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围绕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开展“支柱产业培育工程”、“产品名牌创建工程”和“科技兴新标志性工程”建设,提高行业科技发展与产业结合的紧密度,加速实现行业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以各类产业聚集区为依托,着力搭建转化平台,培育创新主体,推动产学研合作,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型服务业,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在行业中组织实施产业专项工程,支持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大幅度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以科技兴新骨干工程为载体,优化配置人才、技术、管理、资金等资源,促进科技工程在产业链上延伸,按工程化模式推进产业集群发展;集成资源,在一些行业关系长远发展的科技领域培育突破点,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向典型行业、产业群、产业区域,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特色支柱产业,支撑新型工业化建设。深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电子政务、城市管理信息化、农村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具有我区特色的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推动城乡信息化均衡发展。
充分发挥人的创新载体作用,加快推进行业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在现代农业、能源与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新能源、新材料、环境与生态等领域,引进和培养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带动学科、行业发展和技术创新。
(三)全国科技援疆
科技援疆是科技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技兴新强化实施的大好环境条件。按照中央部署和要求,利用国家政策支持和全国各地的支援,发挥科技援疆的主体作用,推动科技资源向新疆聚集,形成大科技援疆格局,推动我区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发展。
1.建立全国科技援疆的工作机制和平台
完善19个对口援疆省市科技管理部门与新疆科技管理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即“19+2”工作机制,积极协调援疆省市科技资源与新疆科技需求对接,实现新疆同国家和内地省区市科技管理部门之间的协同和信息互通,落实“全国科技援疆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实行“产学研联合、工程化模式、集成推进”的机制,组织实施科技援疆重大项目,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按照“多方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与内地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建立长期互惠合作机制,吸引内地技术、人才和资金来新疆发展并向国外开拓。建立全国科技支援新疆的供需对接与技术交易平台,促进各类市场主体之间的合作和技术转移。
2.优化科技援疆的环境和条件
从财税、土地、立项、审批等政策措施和科研与生活条件、感情支持、信息沟通等方面优化科技援疆的环境和条件,建立合作基地及科技设施,为科技援疆人员提供工作条件和服务,吸引内地人才、技术、管理、资金等资源向新疆聚集,并与我区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对接,切实提高我区科技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我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五、骨干工程
紧紧围绕科技兴新的重点任务,将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机结合,有效集成资源,以“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科技型企业为主要目标,强化实施十大科技兴新骨干工程,为加快全区的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重要支撑。
(一)新型工业化科技引领工程
围绕科技兴工,推进新型工业化科技引领工程,重点是加快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各类产业聚集园区建设和产业集群发展。主要内容如下:
1.开展产业化科技示范。建立11个产业化科技示范基地,覆盖风电装备制造、光伏发电装备制造、特高压输变电装备制造、煤电化、石油石化、稀有和有色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纺织、石油机械制造、节能装备等领域。
2.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信息、节能环保、清洁能源汽车等领域,建立20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培育太阳能综合利用、煤基清洁能源、大型风力发电机组、有色和稀有金属新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电子材料、功能材料开发、物联网感知边疆、动漫产业开发、量子通讯技术等10个产业集群。
3.加强创新型企业建设。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提高产业集群整体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培育20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200家自治区级创新型企业;开发一批市场规模较大,拥有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4.依托各类产业聚集园区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乌鲁木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和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推动克拉玛依、库车等高新技术园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加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引导援疆省市国家级高新区和国家大学科技园,在新疆各类产业聚集园区设立分园、建立研发基地和产业基地。在霍尔果斯、喀什特殊经济开发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每个产业聚集园区要选择1~2个重点方向,建成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5.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创业服务、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服务业。新建10家专业生产力促进中心,20个科技企业孵化器(每个产业聚集区至少1个),15个技术转移中心。建立先进制造技术服务体系,发展100家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企业。建立中小企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和业态改造。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建设共性物流网络信息平台,对现有物流信息系统和技术装备进行升级改造,建设和完善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构建电子贸易服务体系。
(二)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工程
围绕科技兴农,实施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工程。重点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科技普及体系,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支持农产品流通业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主要内容:
1.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立30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10个技术转移中心,覆盖粮食作物、棉花等经济作物、特色林果、畜产品、药材种植、特色农牧产品深加工、农业高效节水、设施农业、农机装备等领域。
2. 加强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完善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功能,加快建设伊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喀什农业科技园区、伊犁农产品出口加工科技园区、吐鲁番设施农业科技园区、巴州林畜产业科技园区、克拉玛依精品农业科技园区、阿克苏特色林果农业科技园区、塔城绿色蔬菜农业科技园区等7个自治区级重点农业科技园区。
3. 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在棉花、特色林果、特色作物、特色养殖产业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组建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立和培育壮大一批创新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10家以上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龙头企业,50家以上超10亿的龙头企业。
4. 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立50个自治区级科技特派员创业链,100个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引导科技特派员领办创办200个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培育500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牧民专业技术人员达50万人。
5. 提高基层科技服务能力。在全区83个县市建设包括技术转移工作站、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科技示范基地、科技信息站、科普工作站、数字图书馆等功能在内的 “县市科技综合服务中心”和新疆基层科技信息网络。
(三)新型城镇化科技示范工程
以现代科技的集成应用示范为先导,实施新型城镇化科技示范工程,走跨越转型、富民兴边、可持续发展的新疆特色城镇化道路。主要内容:
1. 开展创新型城市试点。发挥城市要素集聚和创新活跃的优势,统筹规划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从城市发展战略定位、企业创新能力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科技惠民、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创新环境、建设数字城市等方面入手,在10个城市推进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提高城市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2. 优化城市化进程。以高起点、高水平的科学规划为基础,促进产业对接、设施配套和服务联动,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质量。提高城市建筑节能水平,加快研究开发一批新型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产品,建设100个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加快构建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推广应用居住环境保护与改善技术,建设20个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示范城镇。
(四)民生科技引领工程
以人口、健康、环境为重点,实施民生科技引领工程,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条件、生活水平和科学素质。主要内容:
1. 开展人口与健康科技示范。开发推广一批先进成熟的重大疾病和地方病防治技术;开发10~20个中药民族药新产品,推广一批中医、民族医和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技术;推广能够满足基层卫生服务需求的适宜卫生技术和产品,普遍提升农村、社区基层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面向社会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
2. 实施人居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科技工程。引进和开发先进环保技术,推动环境立体监测技术、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发和应用,加速重点地区和城市空气质量改善、重点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步伐。
3. 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农村宜居、农村饮水、农民健康、垃圾处理、通讯网络等技术的集成开发和推广应用,统筹考虑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村生态和生活环境改善等,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在不同地区建立100个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点。
4. 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规划建设新疆自然历史博物馆、数字科技馆及其他各类科普基地,推进公共科普资源向社会开放,充分利用最新高科技手段推动现代科技、文化成果的传播和扩散。做好“科技活动周”和“科技下乡”工作,完善科普资源开发与共建共享。发挥学校在科普教育中的作用,深入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全面开展多语科普工作,实现新疆各民族的科学素质与全国同步提高。
5. 提高教育发展的科技含量。加强教育信息化相关技术、设备和标准的开发应用,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和促进教育的现代化。深化实施“双语教学科技服务工程”,加速多语种教学软件的系统升级和推广应用,为“双语”教学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五)科技兴贸工程
围绕促进贸易、科技与产业有机结合,推进科技兴贸工程。主要内容:
1. 抓住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西部转移的机遇,以特色农业、矿产业、轻纺工业、建材业、机电和高新技术产业等为重点,以各类园区、现代物流中心和产业聚集区和出口龙头企业为对象,综合运用贸易、产业、科技、财税等政策,培育75个产业特色鲜明、技术创新能力突出、有一定出口规模、国际竞争力较强、产业链和配套体系较为完整的科技兴贸创新基地。
2. 支持和鼓励企业进行质量认证和产品认证,完善出口商品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加强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加大出口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在海外商标注册的保护力度。
3. 结合电子商务发展,建立完善商务服务体系。对信誉良好的高新技术出口企业,给予通关的便捷服务支持,享受快速核放及绿色通道待遇。
(六)科技兴新素质工程
持续实施“科技兴新素质工程”。在第三期“科技兴新素质工程”实施中,把科技创新人才、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人才的培养纳入“科技兴新素质工程”,着力创新工作机制,拓展实施范围,提升培养、培训层次。主要内容如下:
1. 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中青年科研骨干。围绕强化实施科技兴新战略的需要,在具有学科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的重点领域,以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学科(术)带头人为重点,培养造就50名国内一流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300名区内领先的具有较高学术技术造诣的带头人,1000名成绩显著、起骨干作用的中青年优秀人才,300名少数民族科技骨干。引进1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和500名国内一流的高层次优秀人才来疆创新创业。
2. 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人才。围绕加快新型工业化的需要,加快企业工程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的需要,实施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和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人才、科技特派员、农牧区实用技能人才、优秀生产经营人才等的培养和支持力度。加强技术示范推广、技术服务、技术经纪和知识产权评估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加强科技人员继续教育,提高其掌握和运用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加强100个科技兴新素质工程培训基地建设,培训规模达到每年200万人次以上,拓展层次,提高培训效果。
3. 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素质。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大范围实施“一家一户一人一技”的技能培训项目,提高农牧民增收致富能力和转移就业本领。面向城乡劳动者,大规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的目标。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企业职工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造就大批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和高技能人才。
4. 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技素质。加强领导干部科技培训,利用各级党校、干校的平台,在主体班中增加现代科技的基本课程;组织有针对性的考察学习,办好地县党政领导干部“科技与经济”专题培训班,提高其依靠科技发展经济的意识和科学决策与管理能力。
(七)产学研结合创新工程
围绕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实施产学研结合创新工程。重点是优化产学研合作的环境和条件,创新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机制,推动产学研的深层次合作,形成完善的创新链,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使科技创新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主要内容:
1. 在风电产业、煤电煤化工产业、光伏/热装备、特高压输变电装备、稀有和有色金属材料、纺织工业、多语种软件等领域构建7个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棉花、特色林果、特色农作物、特色养殖产业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方面构建20个特色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展产业关键技术问题的联合攻关,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2. 共同建设一批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出资到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研发平台,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到企业共建研发中心,支持大中型企业成立院士工作站,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出资或以技术入股的形式联合建立产业化基地。
3. 合作创办产业实体,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采用有限责任公司的运转模式,组建20~30家产学研结合的新型科技企业,推动产学研技术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4. 拓展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以委托研发、技术转让、产学研联合攻关等形式开展技术合作,支持100家中小型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解决产品及工艺研发各环节的关键技术问题。
5. 建立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高层次人才交流制度,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制度,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
6. 充分利用科技援疆机制,引导内地大院大所在新疆建立30个技术转移中心,采用技术入股等形式与新疆企业技术需求对接,每年完成10项技术转移工程。
(八)公共安全科技示范工程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维护公共安全的能力,实施公共安全科技示范工程。主要内容:
1. 加强食品与药品安全新技术与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食品与药品安全检测与评估水平,完善食品与药品安全检测平台。
2. 建立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监测、预防、应急反应及指挥决策系统。以数据库、专家库等为基础,以先进信息集成和管理技术为支撑,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维稳监控系统和公共安全保障与应急技术平台。
3. 推动公安工作的信息化、专业化、系统化建设。以警务工作信息化、交通管理智能化、侦控系统现代化等技术的集成与应用示范为重点,进一步加快普及先进技术和设备。开展“自治区科技强警先进县市区”创建工作,依靠科技形成信息共享、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同作战、打击有效的运行机制,建设30个科技强警示范县市。
(九)可持续发展示范工程
在国家及内地省市支持下,实施以科技为先导的可持续发展示范工程。重点是基于新疆资源优势和环境特征,促进能源、矿产、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为新疆建设国家能源矿产基地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科技支撑。主要内容:
1. 促进资源开发。持续推进成矿带评价与勘查开发技术示范和推广应用,发现一批大型矿床找矿靶区和新矿产地,提供具有大型、超大型资源潜力的矿产集中区域20处以上;扩大现有矿床储量规模,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开展煤与煤层气资源高效开发示范,加快建设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大型煤矿,建设2~3个煤层气综合利用示范工程。依托风能、太阳能的资源优势,建设清洁能源示范基地2~3个。
2. 推动生态环境改善。以重大生态工程为依托,以绿洲安全和重大工程安全为目标,结合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产业发展,建成不同脆弱生态区的试验示范区和推广应用区,为新疆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和成功范例。
3. 推动可持续发展。开展伊犁河、叶尔羌河等流域可持续发展科技示范,统筹规划流域土地整治、资源开发、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科技举措,从整体上提高流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克拉玛依、阜康等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水平,积极推动库尔勒、吐鲁番等自治区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进入国家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的行列,筹建霍城县、喀什市、乌鲁木齐市米东区等8个自治区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十)科技富民强县工程
以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农民致富、企业增效、财政增收为目标,实施科技富民强县工程。重点是面向地县优势资源开发和特色支柱产业发展,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发展支柱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主要内容:
1. 由地县推荐有利于发挥当地优势和特色的重大科技项目,作为“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示范工程列入自治区科技计划,并积极争取国家科技计划的支持。
2. 项目纳入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采取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的方式,集成推进项目实施和产业化。
3. 自治区每年遴选20个左右的县市和部分地州市,分别给予100万元和200万元的经费支持。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科技兴新强化实施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强化实施科技兴新、推动创新型新疆建设作为区域发展战略的核心,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切实加强对科技兴新强化实施的组织领导。各地要认真落实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实施、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共同参与的科技兴新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发改、财政、经贸、科技、教育、国资、金融、税务、公安、科协等部门要相互配合,形成强化实施科技兴新、支撑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合力。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科研单位、企业了解情况和倾听意见,关心和爱护广大科技人员,帮助解决科技发展中的具体困难和实际问题。
(二)完善推动科技兴新的工作措施
大力落实强化实施科技兴新的各项措施,重点要把科技兴新强化实施体现在各级各类规划计划中。在组织部署、政策支持、财政投入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强化目标责任,建立健全科技进步和创新绩效考核体系,把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能力作为各级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内容,作为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和一把手任期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作为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积极营造支持科技发展的法律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特别要加强各级人大对落实科技进步法律法规的监督检查。要进一步健全科技兴新的推进机制和工作系统,充分发挥科技兴行业、兴地县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综合协调作用,做到机构、人员、经费、政策到位。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科技资金投入是强化实施科技兴新、建设创新型新疆的战略性投入。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实现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地县党委、政府要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的要求,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重点,不断提高科技经费投入。要进一步规范财政科技资金管理制度,提高经费使用效果。要引导和支持企业大幅度增加研究与开发的资金投入。落实税收激励和金融支持政策,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培育和发展科技风险投资,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创新创业。要增强调配全社会科技资源的能力,逐步完善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形成政府拨款、银行贷款、企事业单位自筹、民间集资、海内外捐赠、国际资助相结合的科技经费稳定增长格局。
(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科技兴新首先要兴科技,要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的支撑和引领能力。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与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形成创新与产业化的良性循环。支持科研机构和高校在行业共性与关键技术开发中发挥骨干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面向市场为企业服务的能力。把科技基础设施和基础条件的建设纳入自治区基本建设计划,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设一批重点科研机构研发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共享机制。积极发展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机构,培育一批专业服务水平高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科技企业孵化机构、科技信息咨询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风险投资服务机构和人才市场中介机构,引导科技中介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根据区域产业布局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不断提高面向基层、服务民生需要的科技服务能力;继续抓好“三农”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五)强化人才资源开发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强新战略,科学规划科技人才发展,创新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激励机制,营造育才、引才、用才、励才和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推广实施地县党政领导人才发展目标责任制,提高地县党政主要领导的人才意识;大力实施科技兴新素质工程,构筑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突出培养造就科技创新人才、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优化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拓宽引才聚才视野,推行柔性引才引智,引进急需的各类科技人才,壮大创新人才队伍,努力造就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大军,为强化实施科技兴新、建设创新型新疆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褒奖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中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落实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以及股权期权激励等政策,使收入分配向优秀科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行项目、人才、基地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科技人才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全区科技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科技人员向企业集聚,到农村创业、服务。
(六)扩大同区内外的合作与交流
依托对口援疆机制,扩大国内科技经济合作。一是依托重大科技项目,推动多层次、多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研发基地,共同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促进内地科技创新成果在我区实现产业化;二是引导内地科技资源向我区特别是各类产业聚集园区流动,合理承接发达地区产业技术转移;三是与内地共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或参与内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产业技术转移和企业优化重组;四是提升中科院—新疆科技合作洽谈会的规模和层次,把“科洽会”办成科技与经济有效对接的平台;五是支持内地单位在新疆利用我区优势资源开展出口型产品的精深加工,建设一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
依托我区的地缘优势,深化以周边国家为重点的国际科技合作,增强“东联西出、西来东去”的整体实力,构建向西开放的国际科技经济合作新格局。一是设立“中国—亚欧博览会”科技合作分会,打造我国高新技术产品面向中亚出口的服务体系,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以宽领域、多形式的科技合作带动经济合作。二是利用“上合组织”科技合作机制和阿尔泰区域中俄哈蒙科技合作机制,围绕与中亚和俄罗斯区域资源与产业合作的重点领域,在我区建立一批科技合作研发中心,形成聚集创新要素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打造我国科技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三是支持国内机构在中亚五国和俄罗斯共建合作研究中心、科技园区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发展对中亚和俄罗斯的技术输出;引导企业到中亚国家和俄罗斯开拓资源与市场,建立矿产勘查开发和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四是配合我国对中亚国家的经济援助项目,组织科技援外行动,实施一批科技合作项目和技术输出项目。五是以继续加强同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更多地引进技术、智力、人才、资金。
(七)大力推动信息化建设
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以互联互通为突破口,积极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继续推动地理、人口、金融、税收、统计、应急等重要业务系统建设,加强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领域信息化建设,推进数字城市、数字社区等工作;继续支持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和进村入户;完善信用、支付、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促进我区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推动三网融合,支持物联网技术、3G的推广应用;切实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不断增强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能力。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特色支柱产业,支撑新型工业化。围绕研发设计、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新型业态培育、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等环节,加大信息技术应用,提升企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管理现代化水平。面向典型行业、产业群、产业区域搭建科技资源服务、协同设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组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信息化示范和技术服务。
(八)加强知识产权工作
知识产权制度是自主创新活动和智力成果权益的法制保障,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推进器。要深入贯彻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自治区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完善地方性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促进知识产权保护法制环境不断优化,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对口援助机制,加大专利实施力度,深化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示范工作。加强企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工作,着力推进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提高其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在科技计划实施中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把专利拥有量和专利转化状况作为重要指标纳入科技创新绩效评估体系。强化知识产权执法体系建设,依法打击知识产权违法侵权行为,保护知识产权拥有者的合法权益;完善促进知识产权转化的政策措施和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开展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在干部培训和专业人员再教育中增加知识产权教育内容,在学校中开展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定期组织有关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积极开展技术标准研究,争取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研究制定。引导知识产权拥有者有效管理知识产权,重点加强人才流动中技术秘密保护。注重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知识产权监管和审查机制,加大对出口技术和产品在海外的保护力度。要通过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激励科技创新和推动科技进步,让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成为科技兴新强化实施的有力措施之一。
|